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平台 > 行业统计

    行业统计

    浙江省船舶工业2021年1-12月运行情况综述
    发布时间:2022-03-14   浏览:0  

    2021年1-12月,全球造船市场迎来快速反弹,我省船企抓住商机,全省三大造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正增长,全年新承接订单同比增长85%,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拓展。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发展转型关键期,我省船舶工业将继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一、统计数据

    (一)经济数据。2021年1-12月,浙江省船舶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0.1亿元,同比下降9.7%。其中民用船舶制造119.2亿元,船舶配套产值36.9亿元,民用船舶修理产值99.6亿元,海工装备制造产值1亿元。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8.2亿元,完成利润总额0.7亿元。

    (二)造船数据。全省1-12月完工船舶2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3%,其中出口船舶163.7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422.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5.7%,手持订单564.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3%。

    二、运行特点

    (一)统计数据分析。2021年全球航运市场迎来一波快速增长的行情,我省船企收获大量新船订单,全年新接订单量创下近6年来的新高,“一船台(坞)难求”的市场火爆情景再现。但制造产值未能实现与造船指标同步增长,究其原因:一是因交付产品单价较低,二是因汇率波动及修船产业下行影响,三是修船产业因疫情影响,外轮业务量大幅缩减,受其影响产值同比下降幅度超20%,拉低全省工业总产值。全省1-12月的三大造船指标均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幅,占全国比重小幅波动。

    (二)船舶制造业。新接订单涨幅喜人。2021年,我省新造船市场全年成交量创下近六年来的新高,为未来二年高质量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分船型看,三大主流船型依然是我省的基本盘。高端船舶品种丰富,在常规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有所斩获的基础上,全省船舶企业顺利交付5000立方米双燃料全压式液化石油气(LPG)运输船、3500-6000立方中小型LNG/LPG运输(加注)船舶,以及国家级重大应急通信试验平台“智海”号试验船、风电安装船、9000立方耙吸式挖泥船等高端船舶产品,不断优化和丰富我省船舶产品结构。

    (三)船舶修造业。打造“绿色修船”新品牌。浙江修船产业已成为全国主要修船基地之一,约占全国35%的份额。省内骨干修船企业均向绿色修船方向转变。万邦重工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2021年我省修船产业经历严峻考验,受国际市场疫情不断反复,地方性疫情防控政策持续收紧的影响,全省外轮修理完工艘数和吨位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船舶配套业和海工装备业。受益于船舶制造业回暖的拉动效应,我省船配产业迎来一波发展小高潮。全省船配产值同比增长21%,省内主要船配企业产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2位数的目标,平均增幅30%。另外,浙江海工产业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在接连经历了全球经融危机、海工行业产品产能“双过剩”后,目前处于低位调整。

    (五)绿色环保初见成效。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的号召,我省骨干船企加快光伏屋顶、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部署,小跑快追,其中万邦重工成为省内船舶行业首家入选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的企业。另一方面,2021年我省公务船及内河运输船在利用LNG、氢能、电池和混合动力等绿色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建造交付了全国首批纯电推进的水上巴士客船、99客纯电推进客渡船、国内首艘纯LNG动力内河公务船等多艘运用LNG/LPG、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船舶产品。此外,2021年起浙江省大力支持和培育氢能产业,为我省船舶工业早日达成“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三、主要问题

    (一)省政府新一轮“腾笼换鸟”工程启动,加之各地政府“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体系的推广执行,以及“环保、安全”双红线的高压态势下,这对传统制造业是一次巨大的新挑战,倒逼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绿色转型,提高“单位效益”势在必行。

    (二)企业管理理念、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技术研发能力、产品价值亟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再教育途径单一,骨干船企的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生产和管理进入“深水区”,全省船舶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负重致远。

    (三)融资和保函问题。作为长期影响我省船舶修造业参与出口船舶市场竞争的突出问题之一,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开辟了一些新渠道和新路径,但仍未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削弱出口订单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不利于中小型民营船企长期健康发展。

    四、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产业大环境;进一步完善技术职称的晋升和继续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并做好在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如省级技术人员高研班)及职称晋升工作。同时,尝试挖掘已倒闭原省内重点企业技术人才潜力,开展招揽回归工作。

    (二)建议加快构建与完善船厂信息基础设施。夯实船厂信息化基础,改造优化企业内外数字化设施条件。建议组织力量尽快突破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和产品的示范试点,加快全行业普及;三是加速推进智能车间建设。

    (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

    版权信息备案编号:浙ICP备1104113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5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