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平台 > 行业统计

    行业统计

    浙江省船舶工业2019年度运行情况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9   浏览:0  

    2019年,浙江船舶工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行业向绿色、智能、高效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涌现出了扬帆集团、舟山长宏国际、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但受国内外传统航运市场低迷、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影响,我省大部分民营船企面临较大压力,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跌出前三,振兴之路艰难曲折。

    一、统计数据

    (一)经济指标

    根据“全国船舶工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浙江片区截止2020年3月4日的年报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规上船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51.2亿元,同比增长3.5%,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1.7亿元,同比增长25.4%。

    (二)造船指标

    截止3月4日,2019年我省规上企业共完工船舶304.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8%,新承接订单203.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4.9%。手持订单总计580.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1%。

    二、运行特点

    (一)政府高度关注,产业政策密集出台

    2019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以及船舶检验机构对船舶行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出台多项涉及行业发展规划、技术科研、绿色环保、“智能智造”、新规则新规范,力促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越来越重视来自社团、企业的声音,国务院专门印发相关文件加以落实,其中围绕“总装建造智能化”和“智能船舶标准体系”等两大重点发展领域多次广泛征求意见,为实现“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浙江省政府和各级地市政府也从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维持高水平竞争力出发,先后发布《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2019年版)》,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行业规范治理的文件,在引导和规范企业高质量发展,淘汰行业落后产能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努力营造积极奋进、有担当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主要指标有升有降

    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注重“调结构、增效益”一直是这两年来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止12月,2019年全省主要三大指标的前十位所占全省比重在201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均达到或超过85%,其中完工和手持的增幅较为明显。虽主要统计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相似,但在全国份额逐渐下滑。

    QQ截图20200309131023.jpg

        (三)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新产品不断涌现

    2019年我省的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省内先后交付了国内最大中型C罐LNG运输船(FSRU)、7800PCTC首制船、15万吨级FPSO、1.22万TEU集装箱船和“沈括”号科考船等新产品,据统计数据显示,1-12月我省手持和新承接订单中三大主流船型修正总吨占全省比重继续下滑,分别较去年同期下滑约2个和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绿色新能源、智能船舶制造方面,也有所突破。省内首艘智能船舶“海电院智能1号”在嘉兴交付;杭州现代船舶设计承担了上海城市固废转运纯电动集装箱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钱航船舶建造的钱塘江流域最大50米纯电动仿古游船,以及常石集团(舟山)的豪华邮轮、太阳能动力船舶项目,浙江天时正在洽谈的下一艘专业科考船订单,都为“十四五”时期浙江船舶工业不断添加新的动力。

    (四)修船产业保持增长,海工企业加紧交付

    浙江舟山正在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船舶修理基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省船舶修理产值同比增幅50%以上,修理完工艘数和吨位数,分别同比增长50.1%和14.9%,修船营收同比增长67.6%,其中以万邦永跃、舟山鑫亚、浙江友联、舟山海运重工等为代表的我省骨干修船企业继续发挥好龙头企业作用,修船产值、修理完工艘数、吨位数和修船营收同比增幅均超过全省均值,对全省修船产业的贡献接近80%。

    2019年,我省海工产值完成7.6亿元,我省海工企业把握住全球海工装备上游运营市场温和复苏的机遇,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加紧手持海工订单的交付。舟山太平洋和舟山中远重工的海工产品相继成功交付,有效降低了企业风险。

    (五)资本运作效果初显,船企迸发新活力

    在当前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我省船企通过摸索资本运转,实现了“强强联手”的目的和效果,舟山长宏国际、浙江友联修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引入优质资本,调整组织架构和重置资源条件,焕发新的企业发展活力,对稳定我省船舶产业局势,助力各项统计指标缓慢回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在各自产品业务领域取得不俗成绩。

    虽然这两家企业的资本运作案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无法被完全复制,但对于我省其他船企来说,这其中企业自身所需具备的软硬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以及对市场判断研究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思考和借鉴。

     

    三、问题与建议

    (一)困难依旧,找准定位和突破口

    2019年,世界航运市场、新造船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中,而国内两大集团的合并重组,对行业产能优化、完善产业链等总体深远影响尚未可知,我省的民营船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形势严峻,我省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更为迫切。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浙江省船企的生产保障系数[1]为1.70,远低于全国2.10。加之2019年底爆发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船企何时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又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建议我省的民营船企应继续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发挥企业“小、灵、快”优势,进一步扩大这几年积累在中小型支线集装箱船、绿色新能源船舶、沿海货运船舶等细分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和完善新能源船舶产业链,“做精、做专”,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迎难而上,抓住转型机遇和契机

    2019年,浙江省船舶行业利润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较去年同期增加53%,“开工难、融资难、盈利难”依旧困扰着我省广大船企。行业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出台一些扶持及金融鼓励政策。

    建议我省广大船企积极开展自救,寻求多样式贷款组合。也可借鉴互联网产业的经验,最大程度转化所拥有的优势,尝试与上海、江苏等地的超大型船企合作,承担部分生产任务的同时,学习先进船企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找准差距小跑追赶。

    (三)用工难题突显,向先进技术和智能制造要生产力

    “招工难、用工贵”,已然是当前业内船企面临的共性问题,受多重原因影响,船企员工的流动情况频繁,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缺口较大。一线施工队伍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对企业来说既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有损企业技术能力的储备。

    建议可借鉴南通中船川崎、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企业的务工管理经验,让员工“留得住,能上进,有收获”。有条件的企业可尝试引进自动化工装、智能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提高企业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也能缓解用工紧张的压力。

    浙江省船舶行业协会


    [1] 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均值。


    版权信息备案编号:浙ICP备1104113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5949号